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: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;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;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;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,又叫梆子。
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,于嘉庆、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,互相影响,逐渐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、北京土语,逐渐融合发展。
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,明代中期已呈势头。
歙人,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,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。
他虽身任武职,也作文,也写诗,尤擅长杂剧,著有《高唐梦》、《五湖游》、《洛水悲》等历史剧,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。
进入清代,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,其主要是与徽州的“处者以学,行者以商”
,“商而兼出”
,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,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,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,寓教于乐之中。
徽剧的形成,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,同乱弹、吹腔交流融合,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,才有了徽班与徽帮。
当时著名的有庆升、彩庆、同庆、阳春等四个班社。
清乾隆55年(公元1790年)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,轰动京师。
后又于嘉庆、道光年间,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,相互影响,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,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,演变为京剧。
京剧又称“皮黄”
,由“西皮”
和“二黄”
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,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(如柳子腔、吹腔等)和昆曲曲牌。
它形成于北京,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,盛行于20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时有“国剧”
之称。
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。
它的行当全面、表演成熟、气势宏美,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。
京剧是中国的“国粹”
,已有200年历史。
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,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,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。
当然,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,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,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,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。
京剧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,被誉为“国粹”
,其产生原因历来是史学研究者和戏曲专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相邻推荐:天降狐仙,小男人请接好 倾世废妃:皇上,妾已滚远 美人泪:恋上桃花仙(全文免费) 总裁的落跑情人 冷酷王爷俏丫鬟 恶女的春天 火爆王妃长成记 公主要出嫁 林恩林倩氪金10亿无错版 霸少也柔情 总裁的契约婚姻 妖王的丑儿 傻子赘婿白捡绝色美娇妻叶玄林清影 萝莉恋之野蛮萝莉擒爱记 总裁,狠粘人! 大家闺秀当地主 恶魔老公,谁怕谁 小小老公:妈咪,你要负责哦 我的男友是笔仙 妖孽小魔后